把“緊日子”過成“好日子”
1927年,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。這里人煙稀少、糧食產量低,生活極其艱苦。起初,部隊的口糧主要靠下山打土豪繳獲,然后再通過扁擔挑、籮筐擔、口袋背等方式“挑谷上坳”,朱德就曾自制一根扁擔用來挑糧。工具不夠時,甚至有同志扎緊褲腿、用褲子當口袋裝糧上山。日益緊張的生活物資問題讓毛澤東意識到,為保障生活、長期斗爭,必須發動群眾擴大生產,節省開支,保障軍費。為此,他號召紅軍將士主動參加農業生產。為緩解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緊張的困境,當地群眾還組織耕田隊、勞動互助社,實行耕牛和農具互助。
1940年至1942年,抗日革命根據地“魚大水小”,經濟嚴重困難。面對敵人靠經濟封鎖困住我軍的企圖,邊區政府審時度勢,積極開展大規模節約運動。毛澤東主席帶頭住簡陋窯洞,周恩來睡土炕,彭德懷則穿著用繳獲降落傘改制的背心。為開源節流,解放區還開展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,在南泥灣等地開荒,以求糧食能夠自給。各級重新整頓黨政軍組織機構,3次精簡機構,共裁減合并機構百余處。部隊積極響應號召,在每個連隊設立組織節約委員,互相勉勵督促;召開軍人大會積極討論節省糧食的具體辦法,發動節省競賽;戰士們早上起床后全部下河洗漱,洗完臉再從河灣跑回來,洗漱跑操兩不誤。甚至就連部隊上山鋤草休息時,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去找野菜,以節省糧食。正是由于邊區軍民齊心協力,節省了大量物資和經費,最終渡過難關。
1942年,毛澤東為延安電影團拍攝的《南泥灣》題詞: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。
“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”
陜北延安時期
在當時的艱苦環境中,革命先輩們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,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重重困難,自力更生,節衣縮食,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,粉碎了敵人消滅紅軍的險惡圖謀。
中央蘇區時期
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以后,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、農村根據地貧困、中央機關人員日漸增多等原因,根據地財政狀況十分困難,部隊的糧食物資補給也得不到穩定保障。為此,黨中央多次開展規模大、范圍廣的節省運動,緩解根據地財政緊張、資源匱乏的狀況,充分保障部隊給養,有力支援了革命戰爭。節省運動的順利開展,對保證人民軍隊戰斗力,打破敵人軍事封鎖,鞏固中央政府政權,贏取戰爭全面勝利具有重要意義。
通過這些舉措,根據地糧食產量有所提高,但紅軍口糧還是有限。毛澤東后來在《井岡山的斗爭》中寫道:“好在苦慣了。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,從軍長到伙夫,電子煙煙油多少錢,煙油什么牌子的好,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?!眳⑴c伙食管理的同志精打細算,到結算時總有結余,這珍貴的“伙食尾子”平均分配給大家,每人每月可得六七十文錢,用來繳納黨團費,買煙、草鞋和理發等零用。當時,由于國民黨嚴密的經濟封鎖,井岡山上棉花、布匹、藥品等物資極其短缺。為此,一個個沒有苛捐雜稅、買賣公平的紅色圩場便興辦起來,不少白區群眾和商販翻山越嶺將根據地緊缺的物資運進圩場交易,活躍了根據地經濟,但安嗽露、矽炭銀、杏仁水等藥品始終供不應求。為利用好井岡山地區的草藥,軍醫由西醫改學中醫,教導士兵和群眾從形狀和氣味辨認木通、麥冬、五加皮等,組織大家上山挖草藥,緩解藥品不足的壓力。
八路軍120師359旅在南泥灣開荒
來源:中國國防報
1931年起,隨著敵人不斷開展軍事圍剿,中央蘇區物資嚴重匱乏。為應對危機,蘇區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節省運動。
面對困境,蘇維埃政府還率先垂范,機關人員每天只吃兩頓飯以節約2兩米,9個人用1盞燈集中辦公,每間辦公室只發1盒火柴。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,大幅減少預算和雜費等,后方軍事機關也盡可能減少浮支。在政府號召帶動下,群眾開展“每天節省一個銅板”的持久競賽,形成又一波節省運動高潮。廣大軍民用麥子、豌豆和番薯等雜糧代替糧食,節制飼養家畜的糧食消耗;苦力運輸工會、中國店員手藝工會也踴躍退回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,不要政府還本。瑞金通信學校為節省燈油,抽了一年電子煙的肺部,師生早晨提早起床,上午溫習功課,晚上利用月光開會討論。僅4個月時間,中央蘇區節省經費130萬以上,超額完成預定目標。這些節省下來的資金有力支援了前線作戰,保證紅軍能夠獲得比較可靠的糧彈供應。
井岡山時期
在黨和軍隊困難時期,節省運動的開展,充分發動了群眾,使節約的理念深入軍心民心。通過精打細算的方式,想方設法渡過難關,不僅克服了戰爭環境下物資和經費短缺的困難,而且凈化了政治生態,加強了作風建設,有力保障了革命進展,為推動我黨我軍取得革命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軍民艱苦奮斗化解“魚大水小”矛盾
勒緊褲腰帶過“緊日子”
貨幣市場混亂是蘇維埃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。由于國民黨對蘇區的封鎖,紙幣印制原料稀缺。國家銀行組織群眾撿麻袋、棉絮,上山砍毛竹、剝樹皮,收集鞋底、繩頭,磨碎后在石灰池中浸泡,搗成紙漿造紙;把松樹的松膏燒成煙油,摻上桐油制作油墨。1932年7月7日,第一批紙幣在蘇區順利流通,溝通了根據地與邊界的經濟交易,促進了根據地的工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。